NO.8:当代艺术中的“关系美学”

演讲稿

1996年时任巴黎东京宫策展人的尼古拉斯·伯瑞奥德(Nicolas Bourriaud)在法国波尔多当代艺术博物馆(CAPC musée d’art contemporain de Bordeaux)策划展览《交通》(Traffic)。展览推出的新一代艺术家们如利克里特·提拉瓦尼加(Rirkrit Tiravanija)、多米里克·冈萨雷斯(Dominique Gonzalez-Foerster)、皮埃尔·于热(Pierre Huyghe)、利亚姆·吉利科(Liam Gillick)成为了今天国际当代艺术的主力干将。策展人伯瑞奥德希望通过展览呈现一种“后89”时代的当代艺术,这类艺术旨在将人类关系领域作为作品的背景和对象。1998年伯瑞奥德将《交通》展览中涉及到的理论问题进一步提炼出来,形成了《关系美学》一书。这本书于2013年被翻译成中文并在中国内地发行。至此“关系美学”理论在国内被广泛传播,有关该理论的研究和讨论也在逐渐展开。关系美学在国内的迅速走红离不开“社会参与式艺术”的兴起。同时,这类艺术实践也在积极的回应甚至挑战关系美学的边界。既《关系美学》之后伯瑞奥的又推出了《后制品》(Postproduction)和《例外形式》(The Exform)两部研究性著作。在这几部作品虽涉及到的研究对象有所不同,但它们与《关系美学》共享一种信息化时代的语境。伯瑞奥德认为,艺术就是要试图将人们从这种大众传播意识形态的限制中解放出来。

 

本次讲座将围绕“关系美学”的背景、理论要点,以及相关批评展开。在梳理“后89”世界的经济、技术和政治秩序的基础上,还原关系美学的问题情境;在比较关系美学和其它艺术和美学理论的基础上(如“前卫理论”、瓜塔里的美学理论等),分析关系美学的理论构成;在考察伯瑞奥德与克莱尔·毕晓普等当代艺术理论家的思想争锋的基础上,讨论关系美学实践的局限;在宏观伯瑞奥德当代艺术理论体系的基础上,反思关系美学与“行动者网络理论”、“物导向本体论”和“后批评”等当代哲学之间的关系。演讲者认为,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关系美学不仅是当代艺术的一种批评话语,还是一个庞大的理论星丛,它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为当代符号学提出了新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