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
数字虚拟技术正在改变人们的观看方式。本次讲座聚焦“机器如何观看”与“后人类如何观看”两个议题。
就“机器如何观看”而言,人工智能时代,机器之眼从原本的“延伸感知”发展为“理解现实”,从而进阶为脱离/取代人眼的智能视觉。智能视觉的本质在于通过图像聚合、图形识别及数据汇编,实现机器对图像的自动化译读。智能视觉的识别功能基于对不甚重要之物的否定和排除,而这也容易造成机器的“盲视”,尤其当人们有针对性地屏蔽、欺瞒机器之眼。更值得警惕的是人类对机器之眼的“盲视”,隐形图像令人迷惑,算法黑箱令人费解,在一个日益透明的世界我们需要保持对人工智能的批判性审视。
就“后人类如何观看”而言,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西方科幻电影渐次描绘了一幅“机器视觉逐渐侵入自然视觉”的图景,为我们观察后人类视觉的可能性构想提供了一个有益的窗口。晚近以来,“赛博格之眼”从增强视觉到终端视觉,从佩戴外设到植入芯片,从例外状态到常态化,呈现出不可逆转的趋势。作为“赛博格之眼”的重要技术,“视界”是视野与界面的融合,既是对自然视觉的增强,也是对它的修改、屏蔽,甚至替换。针对那些偏离社会规范的“怪物们”,视界的政治在于识别其身份,标注其类别,制造其形象。唯有视界出现故障或被停用,人们方能发现征兆,最终穿越幻象。科幻电影中有关“赛博格之眼”的欲望与恐惧,折射了人们在遭遇后人类境况时的兴奋、焦虑及惶惑。
【主持嘉宾】
藏策:艺术理论家、独立策展人,呼吸公社社长;
【分享嘉宾】
施畅: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,暨南杰出青年学者,复旦大学文学博士;
【讨论嘉宾】
袁园:独立纪录片导演、艺术家、当代艺术摄影批评人;
周厚翼: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艺术哲学系研究生。